人到中年,上有老,下有小,對于大多數人來說,真是進退維谷,身不由己。
做自己,可能會辜負家人的期待,為了家人,又可能心為行役。
時過境遷,人們的追求不斷變化發展,而古往今來,人們的困擾大抵都相似。
一千多年前的405年,陶淵明40歲。
是一個苦兮兮的中年人,一堆孩子等著養育,工作不穩定,又沒有存款,怎麼辦呢?
此前,他已經有了幾次仕途經驗,對官場中的彎彎繞繞,爾虞我詐,實在是厭煩了。他決定,再也不出去了,就在家種種地,當一個「自由職業」者。
可是這一年,陶淵明的自由職業,實在是太艱難了,地里的糧食根本不夠吃,家里揭不開鍋了。
一群孩子都還小,一家老小還等著他養活,看著家人,陶淵明的心里開始糾結。
這個時候,還堅持自己的自由職業,家人怎麼辦?難道讓他們跟自己一起挨餓受苦嗎?自己倒是無所謂,反正已經決定就算窮死,也絕不摧眉折腰事權貴。
可是孩子們呢?他們還小啊,他們有什麼錯呢?
陶淵明的心里,籠罩著一層陰影。而此時,身邊的人也在有意無意地告訴陶淵明,你一個讀書人,活成這樣,簡直是丟臉,你自己吃虧就算了,還讓家人陪你一起吃苦。
最終,陶淵明決定妥協了,但他已經不想建功立業,只想養家糊口,順便賺點酒錢。
百里之外的彭澤縣,剛剛需要一個縣令,在他人的推薦下,陶淵明去做了一個縣令。
可是,他做了官,人家就想用權威和金錢壓彎一個男人的脊梁骨,上面的人來檢查,他本想隨意接待,但別人告訴他,這可不行,必須穿戴整齊,態度恭敬,然后還要說些好話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